❰ 會計蔘活 ❱
一個打造生活會計的蔘活圈
一個打造生活會計的蔘活圈
本帖秘寶重點:
1. 為什麼期末要做調整?
2. 什麼是遞延項目?為什麼需要調整?
3. 預收收益及預付費用的帳務調整方式
財務報表的允當表達,非常重要,必須真實反映出公司的財務狀況跟績效
但要如何真實反映呢?
除了平常眼睛看到的會計事項要記錄之外,隱藏在背後的部分,也是需要被計算出來的
而這些隱藏在背後的部分,通常都跟現金收付沒有太大的關係,所以常常被忽略
而這些被忽略的,就是最重要的收益及費損類的會計事項,會大大的影響公司損益,進而影響到股東權益
所以,我們必須要在財務報表編製「之前」,把它們通通揪出來,
這個動作,就是「調整」
這也就是為什麼期末要做帳務調整的原因。
學習「調整」之前,必須要先了解「會計基礎」這個傢伙
會計基礎分為「現金基礎制」跟「應計基礎制 (權責發生制)」
忘記了的朋友,可以參考這帖喲:
☛ 讓財務報表更貼近公司實況的手段:調整 | 會計循環的第四站 | 現金基礎 v.s. 應計基礎 ☚
公司必須採用應計基礎,也叫做權責發生制
收益要在「實際賺得」的時候認列;費損則要在「實際發生」的時候認列,
收益實際賺得的意思是,公司已經提供給客戶產品或服務了,而且收回款項的可能性非常高的時候,這一刻要認列收益;
費用實際發生的意思是,公司已經向廠商取得貨品、或是已經接受別人提供的服務、或是享受完權利了,而且我們有付款義務的時候,這一刻就要認列費損。
從這邊的解釋我們可以知道,公司要認列損益科目的時候
其實跟我們有沒有實際收到現金、支付現金,沒有太大的關係。
進一步來說就是,
不會因為公司沒有收到錢、沒有支付錢,就不認列損益;
也不會因為公司已經收到錢、已經支付錢,就去認列損益。
損益的認列時間點,不會被現金收付給綁住
也就是因為這樣,才會有一些需要被調整的情況發生
而公司常見的、需要被調整的情況,大致上有三種,分別是:
應計項目、遞延項目、估計項目
那這些是什麼東東呢?看下去喲😎😎
「遞延」就是往後延的意思。
公司今天收到錢,但因為收益「還沒」實際賺得,所以不能提前認列,
必須「等到未來」真的有賺到這筆收益的時候,才可以認列
所以收益,就被往後延了
同理
公司今天支付錢,但因為「還沒」實際拿到貨品、或是「還沒」享受到服務或權利,所以不能提前認列費損,
必須「等到未來」真的發生的時候,才能認列
所以費損,就被往後延了。
這些情況,是對應到上述的:不會因為公司已經收到錢、已經支付錢,就去認列損益
換句話說就是,公司就算已經收付錢,也不能認列損益
遞延項目的調整,會把收益跟費損,拆成兩個部分來細看,分別是:
預收收益、預付費用。
預收收益從字面上來看可以知道,就是公司「預先」收了一筆錢,
公司在什麼事都還沒做的情況下,就先去跟人家收了一筆錢
ㄟˊ…別人好端端的,為什麼要平白無故的給公司一筆錢呢?是因為他們錢太多沒地方花嗎🤨🤨
當然不是!肯定是因為
他們未來可以從我們身上獲得到一些東西或服務,才會先給我們錢
所以,公司收錢的當下,是「欠」對方東西的哦!
我們只是預先收錢,但還沒提供物品或服務給對方,
既然是欠對方的,那肯定就是「負債」
所以「預收收益」這個會計科目,是負債類
舉個例子:假設公司在 6 月 1 日出租了辦公室的某個角落給A公司,A公司當下就支付 1 年的租金。
6 月 1 日公司收錢的當下,因為A公司才剛搬進來,我們公司什麼貢獻都還沒給,我們欠A公司 1 年度的辦公室使用權,
所以 6 月 1 日當天,我們不可以提前認列租金收入,而是要先認列「預收租金」,分錄是:
到了 12 月31 日,我們已經租給了A公司 7 個月嘍!
這 7 個月是我們已賺得的部分,所以必須承認公司有 7 個月的租金收入,
此時要做調整分錄:
這個分錄告訴我們兩件事:
第 1 個、6/1 ~ 12/31 這 7 個月的租金,我們已經認列收入了,今年的財務報表也呈現出來了,有真實反映公司的狀況;
第 2 個、我們還欠對方 5 個月的辦公室使用權,會在明年實現。
從這個例子可以知道,當遇到「預收收益」的情況時,
收錢的當下,要先做分錄:
到了年底,則必須要去計算及認列已賺得的收益,並且沖銷已賺得的預收,就會做一筆調整分錄:
這是指公司在什麼都還沒得到的情況下,就預先付了一筆錢出去
請相信我們公司絕對不是因為錢太多沒地方花😒😒😒
而是因為我們在「等待未來」會享有好處,什麼好處?
我們可能會獲得想買的東西、或是能得到想要的服務
所以「預付費用」,是資產類的會計科目。
舉個例子:假設公司在 9 月 1 日買了一年份的保險,當天就支付全額
付錢的當下,我們什麼保障都還沒拿到,不能提前認列費用,必須先做「預付保險費」,分錄會是:
到了 12 月 31 日,我們已經享受了 4 個月的保險保障了,
這 4 個月的費用,必須要在今年認列,所以要做一個調整分錄:
這個分錄告訴我們兩件事:
第 1 個、公司今年已經享受了 4 個月的保險保障,保險費已確實發生,今年的財報也有呈現出來,有真實反映公司狀況;
第 2 個、我們還有 9 個月的保險保障還沒享受到,在等明年發生。
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知道,當遇到預付費用的狀況時,
付錢的當下,要先做分錄:
到了年底,則必須要去計算及認列已發生的費用,並且沖銷已發生的預付,就會做一筆調整分錄:
1. 遞延項目,要處理「預收收益」跟「預付費用」這兩件事。
2. 預收收益:
公司預先收了一筆錢,等著未來要提供東西或服務給對方,收錢的當下是欠對方的,收益還沒賺得,不可以提前認列收益
「收錢時」做分錄:借:現金 or 銀行存款、貸:預收XX;
「年底調整」做分錄:借:預收XX、貸:XX收入 (需計算 截至當年 12 月 31 日 已賺得多少收益)
3. 預付費用:
公司預先付了一筆錢,等著別人提供東西或服務給我們,付錢的當下,我們什麼都沒得到,費用還沒發生,不可以提前認列費用
「付錢時」做分錄:借:預付XX、貸:現金 or 銀行存款;
「年底調整」做分錄:借:XX費用、貸:預付XX (需計算 截至當年 12 月 31 日 已發生多少費用)
調整分錄處理完畢之後,大家別忘了,要針對這些調整分錄,繼續進行過帳&試算的動作喲!
ㄟˊ…這帖怎麼沒有牛刀小試題目,來比較現金基礎跟應計基礎的帳務處理、以及對財務報表的影響呢?🤔
因為要留在下一帖 🤭🤭 請大家繼續鎖定 ❰會計蔘活❱ 喲 😉 😉
本集精彩影片就在 👇 👇 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