❰ 會計蔘活 ❱
一個打造生活會計的蔘活圈
一個打造生活會計的蔘活圈
本帖秘寶重點:
1. 為什麼期末要做調整?
2. 介紹現金基礎 v.s. 應計基礎
3. 常見的調整項目
會計處理程序的前面三個階段 : 分錄 → 過帳 → 試算,是平時就要一直做,不管期初、期中、期末都要做;
而後面的三個階段 : 調整 → 結帳 → 編表,則是在期末執行就可以了。
但為什麼這三個是在期末做呢 ?
大家都知道,會計的最後一哩路,是要提供「財務報表」給會計資訊使用者,
像是公司的高階主管,可以從財務報表知道,公司的身體狀況跟近期的經營績效好不好 ? 賺錢還是賠錢 ? 進而擬定未來的政策跟走向;
對外部使用者而言,像是銀行,可以透過財務報表來判斷公司的經營狀況、償債能力…等等,進一步來決定,要借公司多少資金。
所以我們可以知道,財務報表的允當表達,非常重要,必須真實反映出公司的財務狀況跟績效。
但要如何真實反映呢?
除了平常眼睛看到的會計事項要記錄之外,隱藏在背後的部分,也是需要被計算出來的哦!
我指的眼睛看到的部份,像是賣產品產生的銷貨收入、請客人吃飯的交際費、花錢買設備、租房子、買保險…等等,
很直覺發生在眼前的交易,通常會有原始憑證來加以佐證的會計事項;
而隱藏在背後的部分,像是公司使用機器的時候,機器一定會有小磨損,而這些磨損是不至於要花錢修理的,
但機器磨損是事實,會計必須「估計」磨損金額然後入帳,這就是我們常提到的「折舊」;
又或是公司把錢存入銀行,一定會有利息,
雖然銀行會固定在 6 月 21 日跟 12 月 21 日發放利息給公司,但別忘了~
12 月 21 日 ~ 12 月 31 日的這段利息,也是屬於公司當年度的「利息收入」,
雖然銀行還沒發錢,但公司也是要算在當年度的帳務內,才能讓財報更接近公司的實際狀況。
因此,在財務報表編製「之前」,我們必須將這些隱藏在背後的會計事項給抓出來,
但我們不需要無時無刻去抓,畢竟會計也是很忙的,只要在財報出來之前抓完就好了,所以才在期末做這些動作,
那這個動作,就叫做「調整」,也是我們之後要來著重分享的部分喲!
接著下一步是「結帳」,這部分在先前的文章也有簡單的聊了一下,
做帳人生該如何走?無限循環的「會計處理程序」-下集【調整 x 結帳 x 編表】
結帳的目的,是要計算公司全年度的損益狀況,並且轉給股東承擔,此時損益帳戶都會被結清為 0 元 ( 結清虛帳戶 );
接著再將期末的實帳戶資訊,照抄到次年度期初,繼續累計 ( 結轉實帳戶 )
所以這個程序,當然必須要在期末才能執行嘍!
最後一步的「編表」,就不用特別解釋了吧,都走到終點站了,當然是期末嘍🤣
好的,以上是簡單的說明一下,為什麼這三個程序,要放在期末執行的原因。
那我們就正式進入到「調整」的分享啦!
「調整」是在抓隱藏在背後的帳務,也就是找出被遺忘的收益跟費損,
這些被遺忘的收益跟費損,會隱藏在實科目裡,
像剛剛舉的機器磨損的例子,折舊這個費用科目,就藏在機器設備這個實科目裡,
等到期末我們再來一次計算,機器磨損了多少金額,而不是等到修理的那天才來認列;
另外像利息收入,就隱藏在銀行存款裡,等到期末,必須計算出金額然後入帳,不管銀行發放了沒有。
簡而言之,我們「不是」看公司有沒有收到錢、花掉錢,才去認列收益費損的喲!
那什麼時候要認列收益跟費損呢?
這個認列的時間點很重要,是學習調整的關鍵,
所以在學調整之前,我們必須要先來認識一下「會計基礎」這個傢伙,
它就是「決定收益跟費損入帳時間點的規則」喲!
會計基礎有兩種:「現金基礎」跟「應計基礎」
顧名思義,公司在發生現金收、付的時候,認列損益,而且期末不需要做調整。
舉個例子:
假設公司在 7 月租了辦公室,月租金 2 萬元,簽約當下房東要求我們要先支付 2 年租金,所以 7 月 1 日我們花了48萬
現金基礎下,7/1 會做分錄:
然後這筆承租辦公室的帳務,就到此結束了,
而且今年的損益表,就會直接認列 48 萬的費用,財報的淨利直接跳樓式的下降,因為費用暴增 48 萬😱
這時候我只想問大家一個問題🤔🤔
這筆 48 萬的租金,是屬於 2024 年 7 月 1 日 ~ 2026 年 6 月 30 日因為租辦公室而發生的費用,
那為什麼只讓 2024 年去背鍋?那 2024 年不是很倒霉嗎?這公平合理嗎?
2024 年的淨利直接暴跌,就因為付了一筆未來的錢,憑什麼🤷🤷♀️
公平一點,是不是應該要叫 2025 年跟 2026 年一起出來扛呢!
所以,採用現金基礎,就會發生這種不合理的現象,
公司提前去認列未來的費用,把不屬於 2024 年的費用,認在 2024 年,
這樣會導致,財務報表沒有辦法真實的反映出公司 2024 年的經營績效,財務報表可能會失真😵
要解決這種不合理的現象,就需要採用第二種基礎:
應計基礎也叫「權責發生制」。
權責發生制,是叫我們要在「收益有實際賺得」、「費用有實際發生」的時候,就要認列損益。
所謂收益有「實際賺得」的意思是說,
我們已經提供給客人貨品或是服務了,而且收回款項的可能性非常高,
這時候就可以判定這筆收入已經賺進來了,可以認列收益科目;
而費用有「實際發生」的意思是說,
我們已經取得貨品、或已經被提供服務、或已經享受別人給我們的權利,而且我們有付款義務的時候,就要認列費用科目。
回到剛剛租辦公室的例子,我們的承租期間是 2024 年 7 月 1 日到 2026 年 6 月 30 日,這段是我們享受辦公室使用權的期間,
所以這筆租金支出,就要按照享受的期間來認列,也就是說,
2024 年認列 6 個月;2025 年認列 12 個月;2026 年認列 6 個月,這樣才公平;
而 7 月 1 日支付租金的當下,借方科目也要改成「預付租金」,
這樣才能真實的反映出公司的經營績效。
其實法規也有規定,「公司」必須、只能採用「應計基礎 ( 權責發生制 ) 」,不可以採用現金基礎制喲!
一般我們公司在期末需要調整的事項,大致上可分成 3 個,分別是:
應計項目、遞延項目、估計項目
這些是什麼呢?嘿嘿🤪 請大家繼續鎖定 ❰會計蔘活❱ 喲 😉 😉
本集精彩影片就在 👇 👇 👇